科學Maker
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

新北八里左岸取樣觀察

作者:
楊于葳
文章封面圖片

天啊!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了,直接將黃色濾片貼在手機鏡頭前,加上微距鏡,手持紫光拍攝,居然有神奇效果!因為疫情關係,出門透透氣,在週日時到八里左岸邊取樣,卻遇到紫光電池沒電,螢光落射的觀察過程一直不太順利,突發其想,改造了一下,沒想到有意外的驚喜。

八里左岸發現的扁石髮(Ulva compressa)

台灣潮間帶上部的海藻多為綠藻類,常見石蓴、石髮或剛毛藻,在冬季、春季時常可以看到海蝕平臺上形成一片「綠色地毯」。

這次觀察的主角是照片中的藻類,稱作「扁石髮」,又稱「扁滸苔、苔條、石苔」,屬於石蓴科(ULVACEAE),外觀呈現草綠色,是由單層細胞組成之中空管狀體,生長在低潮線附近礁石上或石沼中。

段落圖片
八里左岸發現的扁石髪(Ulva compressa)
段落圖片
放了3天依然呈現草綠色的扁石髮

手機顯微鏡觀察

透過一般型與研究型手機顯微鏡,可以觀察到不同倍率的扁石髪。

段落圖片段落圖片

【應用】使用螢光落射模組+微距鏡

只要手持紫光,並用貼有黃濾片+2片微距鏡手機拍攝、錄影,就可以看到神奇的效果唷!

段落圖片段落圖片

激發前、激發後的樣貌

這次發現的新應用實在是誤打誤撞,這段17秒影片,可觀察比對使用激發前與激發後的狀況。

段落圖片段落圖片段落圖片

海藻分類查詢系統

利用google關鍵字搜尋,偶然發現國立臺灣博物館架設的「臺灣海藻資訊網」,並設有「海藻分類查詢系統」,對於台灣海藻的介紹、型態分類、生態分佈等,都有詳細介紹,也才讓我知道這次觀察的藻類學名,是個可以探索的好網站!

手機微距鏡觀察花絮

因為出門的匆忙,只帶了微距鏡,趕在夕陽落下前的一小時到達岸邊,一蹲下來,隨處都可見到各種生物對於生命力的展現。觀察沒多久就快要漲潮啦!得趕緊撤退~ 抓緊時間拍幾張照~

段落圖片段落圖片段落圖片段落圖片

資料來源

關於作者